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人类单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相对神秘的,原因就在于发育过程的复杂性:从单个细胞,发育成几百万个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到成熟个体的几百亿个细胞,而这种复杂的顶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胚胎的外胚层发育形成的,在神经胚阶段,脊索是胚胎早期纵贯胚胎的中轴,诱导其上方的未分化的外胚层细胞转变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首先,脊索上方的背部外胚层细胞伸长加厚,形成前宽后窄的神经板;神经板边缘加厚起褶形成神经褶;神经板中央下凹形成神经沟。然后,神经褶向背中线移动,最后合拢形成神经管,神经管的前部发育成脑,后部发育成脊髓。从这个阶段开始,大脑总的特征是由神经管前部的生长和弯曲决定的。随着大脑皮质的逐渐增大和皮质褶皱的产生,形成了成熟的大脑,而在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人类胎儿和哺乳动物胎儿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总的神经解剖学特征。
早在1906年,Bardeen就在胎儿和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神经束纤维的性质,并绘制了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断面图,标示出主要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所占据的区域。20世纪40年代以后,Sunderland等先后应用显微解剖分离的方法对全身主要神经干中神经束的形成和排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四肢神经干内神经束的分布图,并对束型变化作了详尽的说明。可能由于种族原因,国内学者“按图索骥”手术效果较差,为此国内钟世镇等根据周围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的需要,结合神经束定性、定位的要求,用醋酸浸泡法,在显微镜下手术分离追踪观察了成人尸体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束组,对神经干内运动束和感觉束的分布进行了重点和规律性的描述,绘制出了国人四肢主要神经干断面功能束或束组的局部定位图。随后,韩震等以自然分束为依据,提出简易的神经束定位方法,以上研究结果方便了临床应用,对临床医师深入认识周围神经干内感觉运动束的走行与结构,提高术中神经对合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疗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8年Jabaley等的研究表明周围神经在近段束的排列非常复杂反复交叉,但其远端在合并之前可以分离出较长一段距离,前者的意义在于在神经干的近段切取少部分神经束可能对该神经的神经支配不产生或者产生较小的影响,也就为Oberlin手术和扩展了的Oberlin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后者的意义在于在神经干上可进一步游离单一神经束支便于修复较原来更重要的神经束支。骨间前神经支,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可在臂中下段从正中神经干上游离下来,用于修复和移位。2002年李绍光等通过对腋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腋神经在四边孔平面可分为两大束组,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前支组成的束组走行于神经干外侧。
神经干上不同束组,束支的解剖学的特征性研究,为提高神经束支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以及神经束组的选择提供了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