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 _科学小屋

“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

2022-03-15 11:12:27  浏览:664  作者:管理员

                                             

 

1953年秋天,一列从中国南方开往北京的绿皮列车的窗前,一位小伙子盯着一本书在沉思。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是厦门大学数学系大三学生的陈景润,被安排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四中,成了一名数学老师。由于他满口的闽南方言,学生们听不懂,学校安排他批改作业,他也难以适应。短短1年他就住院6次,做了3次手术。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成了陈景润生活中唯一的寄托。1954年秋天,他被北京四中解聘了。不久,陈景润回到福州老家摆了个书摊。正当他打算一辈子以书摊为生自学数学的时候,厦门大学又将他召回。

1957年,陈景润由厦门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全所被派往基层搞四清的时候,陈景润因病留在所里,这给了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极好的机会。

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1963年中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与意大利数学家证明了“1+3”。陈景润面对的挑战就像跳高一样,别人的高度增加再增加,对他来说,越来越难跳了。他必然要选择“1+2”了。

中关村88号集体宿舍三楼有一间不足6平米的锅炉房,陈景润在这里一住就是18年。没有高速电子计算机,没有桌椅板凳,一张简易的木板床,一堆药品,两只暖瓶,就是陈景润的全部家当。

19665月,《科学通报》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这是迄今世界上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最成功的成果。由于整个论文长达200多页,《科学通报》没有发表详细的证明,因此国际上不予承认。

19732月,陈景润在及其秘密的状态下,经过6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2”证明过程的简化,论文长度从原来的200多页简化到100页。1973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了陈景润的证明全文。中国的科学家证明了“1+2”的消息,震撼了国内外数学界。这项成果,被英国著名数学家哈波斯坦誉为“陈氏定理”。

对于陈景润的贡献,有人总结说: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迄今,哥德巴赫猜想“1+1”仍然无人攻克。

今天的中国,仍需要传承陈景润的精神。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