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戚发轫_科学小屋

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戚发轫

2022-03-17 09:23:03  浏览:335  作者:管理员

1647480288165559.jpg

 让我们全过程欣赏戚发轫——这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闪亮作品吧。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发射场。

 2003年10月15 日 9时,火箭一级发动机和4个助推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箭飞行120秒后逃逸塔分离,137秒后助推器分离,159秒后火箭一、二级分离,200秒后整流罩分离,460秒后二级主发动机关机,587秒后船箭分离,飞船进入倾角 42.4°、近地点高度199.14千米、远地点高度347.8千米的椭圆轨道。入轨后,飞船 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展开推进舱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对太阳定向,并在第5圈实施变轨,进入343千米圆轨道。

 17时26分,一场“天地对话”在中央军委领导和杨利伟之间开始进行。杨利 伟浑厚的男中音清晰地回响在指挥大厅中:“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6时54分,李继耐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16日 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千米。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有着“神舟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是“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卫星“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以及“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以及“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顾问。他参与了多项位居“中国第一”的研制工作: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实验飞船,以及第一艘载人飞船。可以说戚发朝的航天人生就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

 怀着对航空领域的向往,高考填志愿时,戚发轫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3个专业志愿选项都选了航空专业。戚发轫最终如愿成为一名飞机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此,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大学毕业后,戚发轫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那时候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还处于一片空白,整个研究院只有钱学森院长见过导弹,也是唯一的指导老师。

 在中国和苏联的合作阶段,苏联专家的到来给予了中国极大的帮助,并且苏联同意一部分年轻的中方研究人员去莫斯科学习,这对导弹研究人员而言机会难得。戚发轫为了符合去苏联学习的要求,脱下军装,突击俄文,可因为他是搞总体技术的,还是被拒之门外。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所有苏联专家都撤出中国,带走了所有科研资料和图纸。这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狠狠一击,无助和屈辱让戚发轫和他的团队意识到,我们必须自力更生,一切靠自己!

 戚发轫说:“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当国家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科技工作者 都要有这种特别的精神。”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定会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