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
人们在赞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感动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铮铮铁骨!
于敏生于 1926年8月,他的年少时期几乎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天津市里骑自行车,迎面而来开车的日本人顺势就想撞他,从此他的心中就生出一个念头“国家强大起来,绝对不要再受外国人的欺负!”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大,1951年研究生一毕业,就被派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核物理理论研究。
1951、1953年,美国和苏联分别研发出氢弹,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其威力是原子弹的几百倍,我们只有原子弹远远不够。于是,应国家需要,于敏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在“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国际力量支持的艰难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解决了引燃氢弹的关键,这就是著名的“于敏模型”!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世界为之震惊。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成功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让我们再次向于敏老先生以及无数默默奋斗一生的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人民科学家”叶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