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欧洲明珠瑞士的首都伯尔尼已经是秋风瑟瑟的季节。34岁的姚桐斌急匆匆穿行在半岛上的旧区,他刚从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金系铸造研究室来到瑞士伯尔尼,名义上是出差,实际上是奔着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来的。
走进大使馆,一位男子迎上前来,将他引进一间不大的房间,关上了房门。“你好,姚桐斌同志。那浓重的江苏口音,特意在同志两个字上加重“我叫冯炫,中国瑞士大使馆大使。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党组织接受你的入党申请,决定今天在这里秘密举行你的入党仪式。”
天啊!幸福来得如此之快,光明就像闪电般出现在眼前,姚桐斌开心得愣住了。
履行了简单的宣誓仪式后,两人坐下来,开始履行第二项手续,介绍与新党员谈话:“姚桐斌同志,祝贺你,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了。鉴于国外的特殊环境,虽然我们今天的入党仪式是秘密的,却是庄重的。党组织相信你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党组织的帮助,你能尽快回到新中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姚斌立刻站起来激动地说:“我必须回到祖国,这是必需的!”
姚桐斌没有食言。1957年他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被任命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一一我国第一个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报到后才知道,配备给他的仅有一台金相显微镜和12名大学毕业生。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高等院校当教授或知名的研究机构当研究员?”他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到了这里,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那段日子,妻子彭洁清见他忙出忙进,就问了他一句:桐斌,你在哪上班?”
“你不是知道了吗?703所。”
“那是干什么的?”妻子又问。
姚桐斌严肃地说:“你怎么能问这样的问题?保密。”为国家保密。这就是他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忠诚之心。工作中,作为所长,姚桐斌首先确定了火箭材料及工艺的研究方向。姚桐斌在国外主要从事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专题研究,没有做过火箭材料工艺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方针指导下,全国规模的材料科研生产协作网形成了。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上天用的材料全部是国产材料。姚桐斌致力打造的国内材料科研生产协作网不仅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国家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技术和国家材料科学的发展。
1999年9月18日,姚桐斌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助奖章。几天以后,他的妻子彭洁清把这一枚珍贵的奖章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一篇:赤子驭龙显神威 --杨伟
下一篇: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叶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