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一、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二、在我国的分布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三、类型及景观特征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
1、溶沟为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呈长条形 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和峰林是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石山群,叫作峰丛,基座分离的石山群,叫峰林。
4、峰丛、峰林进一步溶蚀,周围的石灰岩全部溶蚀后便演变为孤峰、残丘。
5、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中有石笋、石钟乳、石柱等。溶洞顶部常有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起来形成石柱。
四、科学知识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溶蚀作用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过程;淀积作用又称淀积过程,是水中难溶物质析出的过程,属于化学堆积作用。
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溶蚀作用形成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地貌;淀积作用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等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