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稻作之父——丁颖_科学小屋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稻作之父——丁颖

2022-03-15 14:46:28  浏览:403  作者:管理员

                                             

 

丁颖,男,广东高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18881125日,丁颖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县谢鸡镇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青少年时就立志“科学救国”。1912年至1924年,为了出国深造,他前后奋斗了11年,三次赴日本学习农业科技。1921年考进了东京帝国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

学成归国后,192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此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虎门、东江、北江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在他68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经常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他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深入基层、艰苦朴素、踏实工作的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院士,著名水稻专家吴灼年教授等多位国家栋梁。

丁颖一生生活简朴、勤俭节约、廉洁奉公。抗日战争时期,他以红米营养价值高、萝卜干维生素含量丰富为由,教导孩子过粗茶淡饭的生活。每当桌上丢落饭粒,就成为他们开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话题。他的家里除了简陋的家具和一台电视机,其他地方都堆满了书。他十分爱惜公物,在实验室地上发现的一把镰刀、一段麻绳,他都一一拾起来交到仓库,甚至一些旧纸、旧信封也要收起来再用。1964年病逝时,他身上最贵重的遗物是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是晚辈在庆贺他60岁生日时送给他的礼物,他一直视为珍品随身携带。

作为农学家,丁颖创造了许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杂交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第一个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育成的“中山1号”等6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了半个世纪。

丁颖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余年,身体力行地体现着矢志为民、务实求真、身教以德、敬业乐群的精神,并实现了自己“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誓言,无愧为“中国稻作之父”。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2009年,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