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科普平台科学小屋

生物与环境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程 > 五年级 > 生物与环境

鹦鹉螺--奥陶纪时期的“潜水艇”

在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尼莫船长的“鹦鹉螺”号可以自由地在海面和海底之间穿梭,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海洋巨兽”。是什么原因让“鹦鹉螺”号拥有如此神奇的技能呢?原来尼莫船长在“鹦鹉螺”号上装设一个容积等于船身1/10的蓄水池,当蓄水池装满时,“鹦鹉螺“号就会完全沉入海里,当把蓄水池里的水排空后“鹦鹉螺”号就会浮出海面。那么尼莫船长又是受到什么启发制造出“鹦鹉螺”号的呢?相信大家也有同样的困惑。那么今天,堂堂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来自奥陶纪时期的“潜水艇”——鹦鹉螺。

一、长寿的“海洋霸主”

鹦鹉螺,最早出现于距今4.9亿年前的奥陶纪,最大的鹦鹉螺化石是在奥陶纪的地层中被发现的,长达10多米。奥陶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那时候的鹦鹉螺堪称海洋里的顶级掠食者,它凭借着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它们主要是以海蝎子、三叶虫等为食。与它同类的章鱼、鱿鱼和乌贼等在进化发展中身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有鹦鹉螺的外壳进化发展至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是生活环境稍有改变,从原来的浅海移居到深海中。所以它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有“活化石”之称。

1687914612166647.jpg

二、外形特征      

鹦鹉螺的身体左右对称,背上有一个和海螺类似的石灰质的壳白的底色上相间有靓丽的红褐色条纹,其形态很像鹦鹉的喙,也因此而得名鹦鹉螺。鹦鹉螺的头部像乌贼,口的周围和头部前缘生有许多触手。雄性有60个触手,雌性有90个触手。所以它们都属于头足类动物,有所不同的是鹦鹉螺的触手不像乌贼生有吸盘。鹦鹉螺的其他触手也有分工,有的伸展迅速,用于警戒,有的用于摄食,有的用于固定身体的位置。

1687914612145586.jpg

三、生活习性     

鹦鹉螺有着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的大脑,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眼睛的构造则很简单。它们平时多用触手在百米以下的深水底层匍匐而行,主要以底栖的甲壳类动物为食,也会利用触手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休息。它们白天栖于海洋深处,只有夜间才漂浮到离海面不远处游泳。鹦鹉螺浮游在海面上时,外壳向上,壳口则朝下,头及触手完全舒展。

1687914612171512.jpg

四、科学价值     

鹦鹉螺的外壳由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鹦鹉螺的壳内分许多腔室,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而它一生只栖于最大、最晚形成的被称为“住室” 的腔室内,其余的腔室内充满了气体,被称为“ 气室”。至今为止,海洋生物学家们发现拥有腔室最多的鹦鹉螺共有腔室38个。每个腔室之间都有室管穿过,将所有腔室连接在一起,得以输送气体到腔室内,这样鹦鹉螺就可以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自身的浮沉与移动。1954年,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

五、保护鹦鹉螺

如今,鹉螺以其优美的螺旋形曲线,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增添了素材,给人以科学的灵感。鹦鹉螺这种古老、神秘、美丽的头足类动物,已经在地球走过了4亿多年。它们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我国将鹦鹉螺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和大熊猫有同样稀有。但是据了解,中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大自然的杰作不应当成为冰冷的工艺品。因此呼吁大家,应保护好这个远古来客,静下心来听一听螺中涛声。相信那些在大海中漂浮着的美丽身影,会带给人们更多美好的遐思!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