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科普平台科学小屋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程 > 三年级 >

竺可桢--闪耀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名字

一、灿烂人生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米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就开始认字,15岁时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进入上海澄衷学校。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想学成报效祖国的他,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业后,他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676595993198058.png 

青年时代的竺可桢

1676595993179903.png 

1936年4月,正式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的竺可桢

二、科学报国

从青少年时代起,竺可桢就确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画像

邮电部发行以竺可桢为题材的邮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三、累累成就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

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竺可桢日记》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高价值

 

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竺可桢也作出了贡献。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所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对我国的地震学研究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在思想研究领域,竺可桢作为一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行者,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1939年,竺可桢(前排左三)与贵州浙大校友合影

 

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之中,浙大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余人。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浙江大学先后成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毕业生(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达3500余人,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后人为纪念竺可桢这位明智远见的校长,于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1949年,竺可桢(前排右一)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与教育组代表合影 

在政治领域,竺可桢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修改者之一。在其他方面,竺可桢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

四、榜样风范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60的他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71岁时,他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考察。他严谨求实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身为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的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八年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和竺可桢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留给后人们的所有科学及教育成就,表现了这位大家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正在进行实地考察工作的竺可桢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