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触角”,一般对某类事物的感知越深,其反映在语言中的词汇就越丰富。
就雪而言,据统计,因纽特人有50个左右表达雪花的词汇,而苏格兰人的语言中有421个词汇与雪有关,比如skelf(一片大的雪花)、spitters(小片的飘雪)和unbrak(融雪的开始)。
雪,在温度这根“魔法棒”的挥舞下也能变化出令人惊叹的多种奇特天气现象,宛如苏格兰人描绘雪的词汇一般丰富多彩。 近期从华北黄淮一直到东北的降雪过程中,有些地方看到的是雪,有些地方迎来的却是雨,还有一些地方则见证了冻雨或雨夹雪等。 事实上,除了这些较为常见的降水形式外,大自然还能变化出一些奇特的天气现象,比如太阳雪、雷打雪、雪幡和雪凇等。 太阳雪,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雪。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产生降雪的云层不厚、覆盖范围不大时,阳光就可能从云的缝隙中斜射出来,将飞雪映照得格外动人。 由于云量有限,太阳雪并不持久,是一种短时阵性降雪。 与太阳雪相比,另外一种天气现象就更为罕见,它就是雷打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有言: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冬天打雷和夏天下雪这两种罕见的天气现象来表明自己捍卫誓言的决心。打雷和下雪本都是很寻常的现象,但当二者同时出现时,就变成了一种很少见的天气——雷打雪(也叫“雷打冬”)。 出现雷打雪需要合适的大气条件,上层干冷、下层暖湿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大尺度背景。 我国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特别是在下雪的时候,地面温度一般来说在2℃以下,不利于对流发展形成雷雨云,因此雷打雪天气非常少见。 民谚“冬天打雷雷打雪”,意思是冬季打雷是出现暴雪的先兆。这种天气往往意味着冰雪强、气温低,家畜最易遭受冻害而死亡,故又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 然而,“雷打冬”只能说明当时的大气状况为冰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后段时间是否出现低温冰雪天气并没有必然联系。 除了太阳雪和雷打雪外,雪幡和雪凇也是很奇妙的景观。 雪幡其实是雪晶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升华、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白色丝缕状悬垂物。 雪幡多在卷云下出现,冬季北方的卷层云、密卷云出现后偶尔会下雪,有时可以看到雪幡。每当雪幡降落后,预示着云块即将消散。 雪凇的形成条件较为苛刻。雪花飘落时气温较高,部分雪花落到地面或树木上化成雪水,随后如果突然遭遇冷空气,气温骤降,那么雪将不再融化。雪花被树枝上的水珠黏住、冻结,越积越厚,最终形成雪凇。
上一篇:打雷是怎么形成的?
下一篇:既然能人工降雨,能不能人工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