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土壤是粮食生产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石。那么,你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吗?土壤有哪些类型?土壤也有生老病死吗?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组成,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一起构成了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土壤陈铺在地球陆地表面,犹如一层皮肤保护着地球,也供养着不计其数的陆地生命。因此,土壤学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的皮肤”。
大部分的土壤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层。
A层,又叫表土层或者腐殖质层,是植物生长、动物和微生物活动最频繁的层次,也最易受人类的扰动。
B层,又叫心土层,处于土壤剖面的中间层次,包含大量从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比如,由于下雨或者灌溉,矿物质盐类或细颗粒物质等从表层土壤中迁移到下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C层,又叫母质层,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母质层就像母亲一样,源源不断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土壤是怎么来的?
土壤主要是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演变过来的。它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打怪升级”之路,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才能从一块光秃秃、硬邦邦的石头,变成我们常见的供养万物的肥沃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关键因素,会综合影响到土壤的形成。
在演变开始的时候,只有裸露在地球表面的岩石,丝毫看不到土壤的身影。
岩石在风吹、日晒和雨淋等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日积月累,最终被侵蚀成碎屑,形成土壤的最原始部分——成土母质。
接着,生物作为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参与到有机物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等,构成了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标志。
另外,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形成1米厚的土壤则需要上万年的时间。
因而民间有“千年龟,万年土”的说法。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整见证哪怕是1厘米土壤的形成。